中新网浙江新闻10月27日电(郭其钰)从教40余年,历9所学校,不论是退休后拒绝民办中学百万年薪,远赴贵州山区无偿支教,还是回到家乡反哺桑梓,为更多学子插上“梦想的翅膀”,陈立群的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
近日,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委统战部、浙江省农业农村厅联合主办的2022年度“最美乡贤”学习宣传活动公布名单,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板桥镇新乡贤联谊会顾问、板桥镇豆川村新乡贤联谊会会长陈立群名列其中。
陈立群出生于板桥镇豆川村,儿时也是个农村娃,甚至曾因家境困难一度辍学。1977年,由于乡镇高中紧缺师资力量,年轻的陈立群便在家乡做了一名普通教师,从此和农村的孩子结下不解之缘。
恢复高考后,陈立群一边给学生上课,一边自己备考,之后顺利考上大学,人生轨迹得以改写。“知识改变命运”也深入陈立群心中,他更加牵挂那些农村的孩子。
2001年,担任杭州市长河高级中学校长的陈立群在浙江省内首创宏志班,寓意“宏伟的志向”,专门招收家庭贫困但学业优良的学生。
“人身处困境的时候,也许只需要一个机会,所以我总想对寒门学子施以援手。”陈立群还记得,在他手上,宏志班共招生12届,900多名寒门学子考上了大学。
“扶贫先扶志,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陈立群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6年,陈立群从杭州学军中学校长任上退休,头顶“全国名校长”的光环,他却拒绝了民办中学百万年薪聘请,主动来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台江县民族中学支教。
“给我100万元,还不如看到一个贫困学生考上大学让我高兴。”这是陈立群朴素的心声。几年间,这所“垫底”的民族中学实现完美“逆袭”。
爱与责任无问西东,结束贵州的支教工作后,陈立群毅然选择回到家乡临安,助力这片土地上的教育事业,回馈这片养育他的土地。
2020年,陈立群在临安创建“时代楷模”工作室,当地二十余名优秀教师成为工作室的首批成员,大家在各类活动中收获了宝贵经验和新颖思路。
“我觉得工作室是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让不同学校、不同岗位的学员思维碰撞、取长补短,还能与陈立群校长面对面交流,汲取经验。”陈立群工作室成员、临安昌化中学一名老师说。
手把手指导,实打实引领,陈立群为临安教育投入了大量实践指导工作。他亲自带领团队开展系列入校诊断活动,通过走访参观、听课巡课等环节,为学校发展“把脉、问诊、开方”。
“这样的入校诊断打通了校长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壁垒,也是我们素质提升培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助于学校办学质量的整体提升。”在入校诊断的第一站临安锦城第一初级中学,时任校长严科君表示。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人类道德的基点是爱心和责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从做一个真实的自我、秉承善良的品行、创造生命的美好开始”……在今年9月1日新学期伊始,陈立群为临安7.3万余名师生开讲“开学第一课”。
与此同时,来自临安对口支援地区四川省白玉县的师生也通过直播课程观看了这堂“开学第一课”,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携手推进教育共富。
在陈立群看来,教育需要引领。在教师队伍建设、新课程改革、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陈立群都对家乡临安进行了系统指导,建立起良好的教育生态和发展机制。
“我的整个基础教育都是在临安完成的,是临安培养了我。”谈及为何最终选择回到家乡,陈立群回忆,是爷爷的一座桥、父亲的一条路,影响了他的人生。
这座桥是20世纪30年代陈立群的爷爷出资为村里修建的一座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在当地传为佳话。这条路是改革开放后陈立群的父亲带领村民开辟出的一条可以通车的山路,从此当地人结束了肩扛手提的历史。
架桥铺路,为人而教。一辈子走上教书育人道路的陈立群,成了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完)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