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1月12日电(张煜欢 陈艳萍 张磊磊 史宇光)近日,2023浙江省乡村建设工匠技能竞赛在杭州萧山区举行。继去年获团体第一名后,杭州今年再度蝉联团体第一;12名参赛选手均获得个人奖项,其中,砌筑工、钢筋工、管工项目一等奖均由杭州选手获得。
杭州市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上述好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杭州乡村建设系统性理念创新、整体性机制创新、协同性实践创新、多元性数智创新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
在当日同步举行的杭州市乡村建设成果发布会上,杭州乡村建设领域“1+41”成果体系正式发布——即1部法规《杭州市乡村建设条例》(下称《条例》),41个涉及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美丽城镇建设、农房建设、农村污水治理、绿道建设以及数智化建设等工作的配套制度。
近年来,通过深化开展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和数智创新,杭州探索出一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乡村振兴全面推进、美丽杭州加快建设的科学路径,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显著改善,乡村品质面貌发生精彩蝶变,不断推进“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民、资源变资产”。
以系统性机制创新 开启融合发展新趋势
乡村振兴,立法先行。
今年8月1日起,《条例》正式施行。这是杭州率全国之先为乡村建设建立的法治保障,是杭州二十年来践行“千万工程”一系列重要实践、制度成果的系统集成,实现了乡村建设从“无法可依”到“良法善治”的转变。
为加快推动《条例》落地实施,杭州市建委一边全力推进立法流程,一边同步抓配套制度建设,创新引入“赛马机制”,集中市、区两级力量完成43项乡村建设理论研究课题,并将课题成果转化为《条例》的实施细则和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标准体系。
例如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杭州出台了《杭州市农村污水治理全生命周期“红色指导员制”工作指南(试行)》等制度。截至目前,杭州已完成零直排村试点建设90个,市、县、镇、村四级红色指导员队伍达5700余人,农污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96.65%,位居浙江全省第一。
在此次活动的举办地萧山区义桥镇,就是集中践行杭州农污治理一系列创新机制举措的典型样板。
近年来,义桥镇秉承“水清、无味、点绿、景美”八字方针,以“污水全收集、雨污全分流、处理全达标、资源全利用、监管全智慧”为引领,全力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全面完成20个村的农污治理项目。
以协同性实践创新 展现共富共美新成就
在理念引领和机制保障下,杭州协同促进农房建设、农污治理、绿道建设、“三改一拆”、美丽城镇、城乡风貌等乡村建设工作全面升级,助力乡村振兴,奔向共同富裕。
如配套文件之一的《杭州市农村自建房常见问题防控指南(试行)》,指出了农村自建房20个结构质量常见问题与防控举措;《杭派民居风貌塑造技术导则(试行)》则为杭州乡村民居的设计、建设与审批管理建立起了统一的技术指引体系,指导和规范杭派民居风貌塑造。
制度保障下,杭州农房建设高质量推进。2018年以来,杭州全市累计完成新建农房50951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865户;1.6万余名持证农村建筑工匠全部纳入该系统管理。
行走在杭州大地,从品质绿道延伸到田园村落,从美丽城镇拓展到城乡风貌样板区,城乡共富的路径越来越明晰。与此同时,杭州还将数智优势直接转化为百姓可感可及的幸福体验。
例如《杭州市城乡风貌智汇通平台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的出台,绘就了乡村建设“一张图”,构建了项目管理“一条链”,织密了民生服务“一张网”。
据了解,杭州市城乡风貌智汇通平台目前已成功接入杭州城市大脑2050展厅,整合了乡村小脑、智慧农房、智慧农污、智慧绿道等子系统,上架了“共富超市”“共富风貌游线”等场景,融合了房屋全生命周期智慧监管系统和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综合管理系统,百姓所需的农房设计、农房审批、绿道出行、农产品销售等服务都能在平台上实现。(完)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