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1月21日电(张煜欢)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联合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共同举办“愈音奇妙日”患者活动。在活动现场,伊俪公益组织宣布成立,活动来宾共同为该公益组织揭牌。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搭建起更加密切的医患沟通桥梁,让更多女性患者重拾自信,同时找到正确治疗疾病的模式,开启对乳腺癌疾病的全新认知,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让患者体验更加温暖。”浙大一院乳腺外科主任傅佩芬说。
乳腺癌持续高发 患者亟需“重建”勇气
“也许你在山脚下,会情不自禁地哼出这首歌,向云端,山那边,海里面,真实的你在于怎么选择……”在活动现场,十几位年龄不一的女士在草坪舞台上唱起这首《向云端》。她们或拉起同伴的手轻轻摇晃,或深情地望向台下的观众。
许多人无法想象,台上的表演者皆是浙大一院的乳腺癌患者们,婉转飘荡的歌声缱绻着许多病痛的过往。
多年前,在一次常规检查中,苏醒(化名)的右乳被检查出一个良性结节,医生定下切除结节的手术方案。2019年的平安夜,苏醒独自一人到医院做手术,却在手术前被告知罹患的是恶性肿瘤,需进行乳房全切手术,她开始面临自己人生的一场“大考”。
“当时距离手术开始只有两个小时,我仍无法相信自己会得癌症,想着一定是医生误诊了,我就抱着赌一把的心态要求保乳。”但保乳带来的结果是病灶并未完全切除干净,这就意味着苏醒必须接受二次手术。
确诊后,苏醒和丈夫决定到杭州再次找权威医生就诊,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右乳全切,一期假体重建。乳房作为女性特殊的生理器官,患者接受乳房全切手术需要极大的勇气。但医生的一句话,让苏醒吃下定心丸,“我也是女人,明白你的心情。但你现在生病了,应该先保命,再找回原来的自信和美丽。请相信我,重建不会后悔的。”——“请相信我”,这四个字给了苏醒活下去的力量和决心。
实际上,如今的乳腺癌患者更需要的是社会的关注和理解。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乳腺癌已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肿瘤,中国每年大约新增乳腺癌患者达42万人。中国乳腺癌的发病年龄早于西方国家,发病高峰在45岁至55岁。2020年,中国女性新发乳腺癌病例超过41.6万,每年因乳腺癌死亡人数约11.7万,乳腺癌已成中国女性发病率最高的癌症之一。
傅佩芬告诉记者,情绪是疾病发展和治疗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乳腺癌并非不治之症,尽管发病率偏高,但是患者早期的治愈率目前也在90%以上,在疾病诊疗过程中,患者应该尽可能保持放松的心态,有助于身心的恢复。”
从接纳到康复 让患者不再“谈癌色变”
接纳患癌,是一个癌症患者的必经之路。今年56岁的鑫圣(化名)将自己使用过的治疗方法比喻成“豪华套餐+饭后甜点”。在治疗期间,鑫圣几乎经历了所有乳腺癌的治疗方式,靶向治疗、内分泌治疗、中医药治疗……“一些治疗的副作用很大,全身各处都很痛,完全动不了。吃饭、洗澡,任何一个日常动作对我来说都很困难。”
如今,唯留一道浅色的疤痕记录着那些抗争的日子。“俗话说‘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生病了就要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所以我就一直给自己打气,告诉自己,‘我一定会战胜病魔’。”鑫圣回忆道。
对于患者而言,创新药物的每次发展和进步都意味着更多希望来临。
傅佩芬介绍,随着认知的深入,以及抗HER2创新药物的不断涌现和治疗模式的升级,乳腺癌治疗也越来越精准。其中皮下制剂可以缩短药物注射时间,减少患者的痛感,同时兼具安全性和有效性,使得患者医从性更强,也更有利于治疗。
据了解,在乳腺癌治疗手段日益丰富的当下,曲妥珠单抗仍是HER2阳性乳腺癌全程治疗的关键药物,其联合手术治疗、靶向治疗、化疗、放疗等治疗方案,能使患者预后更好。
幸运的是,经历一段时间的治疗,鑫圣和苏醒都已逐渐康复,迎来了自己新的人生阶段。为了痊愈,苏醒曾经历化疗阶段,化疗也让她失去了长发。但在活动现场,苏醒佩戴着微微卷起的干练短发,站在舞台中央,美丽依旧。“生活不是你活成的样子,而是你记住的样子。”苏醒说,生病期间她结识了很多好友,病友们互相支撑,携手一起对抗疾病。
据了解,伊俪公益组织是在浙大一院支持下由志愿者自发组成的社团,其通过举办系列活动,如阅读、书画、摄影等,极大丰富患者的生活,缓解患者的压力,为更多患者推开一扇美好生活的新窗口。(完)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