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6日电(王逸飞)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医疗服务保障是基础。在杭州临安,当地创新开展山区医疗优质共享改革,构建“医防救”一体联动机制,逐步改变了群众“就医难”、疾病“预防难”、村医“留人难”、山区“急救难”等“老大难”问题。自2022年以来,其改革探索累计惠及群众34万人次。
位于杭州西部的临安,区域面积大、山区范围广、农村老人占比高。在当地,远的自然村距卫生院有50公里、车程1个小时以上,加上村医年龄偏大、力量薄弱问题,导致群众就医不方便、急救不高效。
去年起,聚焦群众“就医难”,当地重塑医疗共享模式,实现从“病人上门”向“医生上门”转变。
该区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即根据山区群众日常检查项目需求,先后配置20台包含心电、血糖测量等仪器的“签约服务随访车”,5台包含DR、超声等仪器的“综合巡回诊疗车”,1台集独立操作室、独立扫描室等于一体的“移动 CT车”定期下村巡诊。其覆盖165个偏远行政村和26家养老院,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签约、检查、诊疗、配药,人均就医时间节约近1小时,截至目前累计筛查出各类疾病1.2万例。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5G和无线VPDN方式,其还在浙江全省率先实现综合巡回诊疗车、签约服务随访车医保实时结算功能。
当地天目山镇武山村村民夏叶鑫是改革的受益者之一。他说:“以前做B超、CT要跑到县里的大医院,现在家门口就能做,的的确确方便了老百姓。”
急救是守护生命的关键。聚焦山区“急救难”问题,临安重塑院前急救模式,实现从“单兵战”向“协同战”转变。
临安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成立“综合急救快速反应指挥中心”,将120急救调度、红十字“急救侠”调度整建制迁入122交警指挥中心合署办公,并与110、119联动,做到接警信息“一个口子进”,调度指令“一个口子出”;优化急救站点布局,构建“1个急救中心+4个急救站+13个急救点+25辆巡回车的体系;打造“急救综合大脑系统”,智能调配最近的持证急救人员和急救车辆赶赴现场施救。
相关改革实施以来,当地急救反应时间缩短10%以上,巡诊车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先期主导施救68次;35名红十字“急救侠”在救护车到达现场前先期主导施救14次,成功施救8人。其在行政村等重点公共场所配备AED356台、急救胶囊10台、急救箱300余个。
聚焦疾病“预防难”,当地重塑健康管理模式,实现从“人管健康”向“数管健康”转变。一方面是用图谱辅助决策,建立面向决策、管理、应用、服务的健康分析指标体系,归集诊断、用药、检查等5000余万条数据,形成40余个个人健康数据集,绘出全区健康疾病谱。另一方面是用档案管理健康,为该区56万群众建立“数字3D健康档案”,目前档案调阅量达十余万次。
此外,聚焦村医“留人难”,临安重塑村医培养模式,实现从“签而有约”向“签而优约”转变。
“我们重构村医培养模式,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医学院等院校合作,定向培养67名本地户籍的乡村医生。同时依托巡回诊疗服务,建立医院专科医生和乡村医生‘师徒帮带’制度,全力提升乡村医生诊疗能力和专业素养,我们还打通区级医院、卫生院、卫生室人员流动渠道,推动乡村医生择优入编。”前述负责人介绍。
以改革推动共同富裕再迈新台阶,临安的“医防救”一体联动机制是杭州实践之一。记者从杭州市委改革办了解到,杭州正重点推进一批更加突出改革味、更加体现杭州辨识度的改革项目,努力形成更多先行探路的普遍性经验。
例如该市积极推动“民生幸福共同体”集成改革,规划到2023年底,全市建成空间聚合、服务融合、资源联合的“民生幸福共同体”1000个,覆盖所有乡镇(街道);通过大力实施2-5岁“托幼一体化”集成改革,今年以来,该市幼儿园开办托班数600余个,同比增加托位5500余个。(完)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