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简报

解构“长龙航空何以能” 新书《生长如潮——你不知道的长龙模式》即将发布

发布时间:2023-12-13 11:06:26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12日电 (钱晨菲 涟韶)2012年,钱塘江边一家航空公司实现货运首航,彼时只拥有3架货机的小公司何以能够在短短十年间成为一家中大型航空公司?以“浙江唯一本土航空公司”姿态腾空而起的它,凭何底气锚定世界级航空集团之目标?当这家航空公司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背后又是什么样的神秘力量在推动?

据了解,由财经自媒体人吴美花、长龙航空品牌部总经理高国军联袂写作的新书《生长如潮——你不知道的长龙模式》(下称《生长如潮》)即将发布。

通过无数场与长龙航空董事长刘启宏以及各个岗位长龙人的对话,《生长如潮》试图庖丁解牛,解构闯入中国民航业十年即跻身民营航空第一方阵的长龙航空何以能?后来居上的长龙人又何以行?

 秘籍一:无他,惟倾力尔

成书于长龙航空客运首航十周年之际,《生长如潮》首章开篇即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十年前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上的长龙掠影。2013年12月29日12时,长龙航空GJ8691航班和GJ8687航班同时从萧山国际机场起飞,一架飞往重庆,一架飞往深圳。

这无论于机场而言,还是于飞机上的150多名旅客而言,都再平常不过。然而,之于机坪上目送两架飞机离开的刘启宏而言却意义非凡。

引擎轰鸣,这是他梦想落地的声音。

那天的刘启宏穿着深色西装、系着亮黄色领带,被相机、摄像机、话筒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围着,这很像隐喻。外界都在好奇,这家新生的民营航空公司将如何突破重围,飞向远方。

迄今为止,中国民航经历过两次开闸,每一次民间资本都表现得极为踊跃。民营航空公司对整个行业怀抱着美好的憧憬,只有在自家的航班真正飞上蓝天时,那些障碍才会像暗影里的伏兵一样全部显现。刘启宏很特别,无论是公开场合还是私下交流,关于民营航空所遭遇的阻碍与困惑,他几乎都是一句话带过,只有谈及民营航空的责任等话题,才能打开他的话匣子。

但接触这家航空公司越久,越知道所有的艰难险阻一个都绕不过去。刘启宏说过,民航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行业,它不像IT领域,打造一个新概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就能实现弯道超车,“长龙航空并不是抄了什么近道或突然发现了什么奇招,无非是所有长龙人的付出比别人更多而已。”

许多航空公司每年只引进两架飞机,长龙航空的节奏却快很多,平均每年引进飞机8架,2014年更是几乎月月有新机加入机队。相较寻常航空公司,长龙航空的工作量不是翻了四五倍,而可能是翻了四五十倍。

这对整个队伍和体系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引擎转速上不去,手握方向盘的刘启宏想油门加速也有心无力。不过,让他欣慰的是,当发展的车轮滚滚向前,他组建的团队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掉队。既然无法阻挡这一架架飞机向往蓝天的步伐,那就只能让团队的节奏跟着“飞起来”。

书中记录着一帧掠影——在人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执行副总裁王宏一边要完成飞行任务,一边还要做好飞行队伍的风险管控。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将来自不同公司、飞行程序有差异的飞行员统一到长龙航空技术手册规范的标准程序上,这一切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之前在其他航空公司,要是计划安排的航班降落有点儿晚,都还要抱怨两句。到了长龙航空,压根儿就没时间抱怨了。”王宏坦言,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身在其中的他们已经察觉不到什么异常,反而是周边的人无法理解,“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大家的投入程度都已经接近疯狂了。”

据了解,业内部分航空公司引进一架飞机,全公司上下都要围绕这项工作行动,一些部门的日常事务也会因此停摆。而据长龙航空负责公司战略规划、飞机引进方面工作的徐文龙介绍,长龙航空引进一架飞机,仅仅需要一个人两个星期的工作,也不会影响到日常运作。

在长龙航空的第一个十年里,长龙人经历了无数大事件,但在很多人印象里,又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了不得的时刻,“在长龙,你会经历很多各种各样的事情,最终也让你感觉没有什么事是大事了。”徐文龙介绍,2020年,长龙航空引进了11架飞机,“这是在疫情防控期间,一般航空公司很难做到的,这就是不同。”

秘籍二:天时·地利·人和

正如《中国民航报》浙江记者站站长徐业刚所说:“刘启宏很有魄力,这种魄力体现在公司发展上就是雷厉风行、敢想敢干”。没有刘启宏的格局,长龙航空飞不了这么快。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北人刘启宏沿长江顺流而下,将蓝天梦的种子播种在钱塘江畔,与这方水土似乎也相处融洽,他从不掩饰浙江这片土壤给予长龙航空的空间与力量:“长龙航空能快速成长为今天的长龙航空,离不开浙江这方热土。”

从这片土壤上生长起来的长龙航空似乎也与钱塘潮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2012年,长龙航空诞生时,民航开放的时机、全球经济的变化、国内出行的需求三个要素形成合力作用于民航,让长龙航空甫一出世即遇上了一个时代机遇层叠奔涌的年代。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世界一流的航空公司,飞得更高,飞得更远。”刘启宏最大的期待就是看着浙江老百姓乘坐长龙航空的航班,飞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将浙江精神的种子撒向更为广阔的土地。

一家羽翼尚未丰满的民营航空公司能够如是凌云壮志,放在其他地方或许会显得格格不入,然而在之江大地上,用小支点撬起大理想的奇迹被不断重复演绎着。

秘籍三:服务永远在路上

“服务永远在路上”,是刘启宏总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一理念也贯穿于长龙航空的发展。2014年4月12日,一架机身喷绘浅蓝色花纹的全新空客A320飞机平稳降落在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跑道上,这是长龙航空开通客运以来迎来的第3架客机。

这架飞机出生在德国汉堡,有174个座位,它打破了经济舱、头等舱这样常见的飞机客舱布局,前三排超宽间距的座椅设置为超级经济舱。这一设计最妙的好处是扩大了座位间的距离,让乘坐更加舒适。前三排超级经济舱座位间的距离,与普通A320相比,增加了10厘米;其他经济舱座位间的距离增加了3到5厘米。

当时在国内,这种舱内构型还是第一架。

这种机舱内的微妙变化,可能大部分乘客未必能感知得到,而长龙航空的服务定位与理念,都被藏在这些改变的小细节里。

“我们要让经济舱的乘客享受到商务舱的待遇。”刘启宏说。

 秘籍四:人人都讲数字化

不只是服务,刘启宏在数字化软件、硬件、人才方面也格外舍得投入,“很多时候,企业的方方面面同构传统管理能够提高到90分,但要从90分提高到95分就非常难了,但数字化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

从“飞行员数字画像系统开发与应用”到如今的飞行Copilot技术,再到长龙航空内部处处可见的大数据电子大屏、岗前健康检查一体机等,长龙航空“人人都讲数字化”的氛围已经烘托到位。

“别说,现在从上到下没有人排斥数字化,有时候部门找不到自己的数字化节点都会不好意思,一开会人家都在讲数字化。”在长龙人眼中,这种转变主要源于大家都感受到了数字化带来的好处。

几乎每一次飞行后,飞行员都能从飞行员数字画像系统中获知自己的技术表现,并帮助他最大限度还原当次飞行的客观情况。如今,这个系统所产生的数据被应用到飞行安全、飞行技术、飞行训练、飞行派遣、飞行签派等诸多业务领域。比如,在飞行训练年龄与,这个系统改变了过去飞行训练吃“大锅饭”统一安排培训科目的做法,而是对症下药,让差异化、针对性训练成为可能。

在刘启宏看来,这一系统可以衍生的场景与应用还有很多,长龙航空要做的就是继续挖掘与开发。

此外,飞行Copilot技术是长龙航空在垂直行业大模型领域探索攻关的成果之一。据了解,该技术通过对飞行数据进行实时处理和预测,将大量的飞行数据输入到大模型中进行分析,可以在飞行Copilot中呈现更准确的气象信息、飞行路径和机械系统状态等;通过AI的技术赋能,还可以帮助飞行员作出更加智能合理的决策,提高飞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秘籍五:高瞻远瞩

在本书作者与各个岗位长龙人的对话中,所见是每个长龙人对公司成长性的满满期待。这些从大型航空公司出来,抱着与这家新生航空公司一起成长念想而聚到一起的人,在陪伴公司走过第一个10年之后,这一想法非但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烈。这不单单是用忠诚度可以解释的,对公司的成长性没有足够的信心不可能有如此信念。

这些真情流露说明这家航空公司所坚持的理念与它的实际步调是一致的。很多公司掌门人都会谈自己的社会责任与崇高理想,但少有人像刘启宏那样,在机队羽翼尚未丰满时就坚持将航线开往老少边穷地区,在自身行业受到重创时义无反顾地让一架架包机深入疫情重灾区。许多公司所履行的社会责任往往与自身产业是割裂的,而刘启宏则是将“社会责任”四字融入自己所开辟的航线,这种责任感是融入肌理又深入骨髓的。

《基业长青》一书中对于“高瞻远瞩的公司”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它们是为理念所驱动而不是纯粹为利润目标所驱动的公司。当然,不是说这类公司对利润或股东的长期财富没有兴趣,而是说,它们追求利润,也同样追求更广泛、更有意义的理想。追求利润的目标并不主导一切,但高瞻远瞩的目光能够让公司在发展中同时达成两个目标。

对于一家创业刚刚十周年的航空公司而言,其显然还没有抵达它的伟大时刻,但十年间的无数个时刻里,都透露出这家公司的高瞻远瞩。

钱江潮起时,后浪推着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而长龙航空高速发展的内生逻辑或许也蕴藏于此——生长如潮。(完)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