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新闻简报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金融如何更普惠?

发布时间:2023-12-19 12:10:03

中新网浙江新闻12月17日电(奚金燕)建设中国特色的普惠金融体系,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新时代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2013年11月,中国将“发展普惠金融”上升为国家战略。10年来,中国普惠金融服务覆盖率、可得性、满意度明显提高,已经成为支持实体经济、推动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日前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对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面对新的征程,如何把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活金融助力共同富裕的澎湃动能?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数字技术快速迭代创新,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飞速发展,使长期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有了解决的钥匙;全线上流程、无接触服务、数字化风控在银行快速应用,为普惠金融效率提升、覆盖面拓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能力。

拓宽金融利民覆盖面

银行的普惠金融服务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积极回应,更是对社会责任的深刻担当。自普惠金融全面落地以来,上海银行将其定位为长期基础性的战略业务,通过全方位建立普惠金融发展体制机制,深入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在政策引导下,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积极搭建普惠金融服务场景,推进批量获客,重点搭建了以供应链平台、电商平台、银政平台、银担平台、银税平台、银商平台为载体的获客生态,创新小微金融服务模式,让此前传统金融体系难以触达的领域和人群越来越容易获取到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

在具体业务上,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积极打造核心产品线,实现普惠产品全面线上化。着力打造政府型融资业务、房生态系列、“小微快贷”和综合金融服务四大类产品。通过流程线上化、审批自动化、风控智能化、获客批量化,实现产品建设与业务推进的有效融合,提升客户体验与作业效能。

基于有“房”客户,上海银行杭州分行还推出全生命周期、多种担保方式的房生态产品体系,上线信优贷、园易贷等产品,通过宅+信用为e宅优质客户提供全线上增额方案。

当下,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持续深化落实“双保”助力融资支持机制,以市场化的方式,通过金融与其他政策协同,形成精准有效、风险可控的机制安排,以信贷增量助力企业发展。

在政府性融资担保支持模式下,上海银行杭州分行重点对前景良好但现有信贷方式难以支持的企业,给予专项信贷准入和产品服务倾斜。

为进一步优化当地企业营商环境,强化重点产业领域金融支持,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积极与区域内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开展“政银担”线上批量融资担保服务模式,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高质效的金融服务。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积极发挥分行非接触金融服务优势,结合优质核心企业或平台方业务场景,提供定制化和个性化合作方案,实施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有效服务民企、服务小微、服务实体,持续改善融资难、融资贵的现状。

为有效增加分行的普惠贷款业务量及客户数,上海银行杭州分行主动对接数据公司、第三方机构,增强获客来源渠道;同时,借助平台的数据建模及分析能力,给贷款的风险审批带来更全面的衡量维度,更精确地筛选出目标客群。

“相较原先的客户经理一对一向客户进行推广,平台的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可以突破杭州分行仅能对浙江省内客户放款的限制,将该业务半径拓展至全国上海银行有分支机构的省份,让更多人享受到普惠金融的成果。”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促进共同富裕,首先要做大蛋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而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是共同富裕做大蛋糕的重要环节,财富管理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银行应坚守人民金融立场,抓住经济转型升级、资本市场蓬勃发展的机遇,积极创设在理财金额起购点、投资期限和风险测评等方面让老百姓看得懂、买得起、风险低、收益稳的理财产品。同时,加大普惠型低费率、低成本理财产品供给,帮助广大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以财富管理业务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

此外,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构建与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的合作生态,充分利用市场各方的比较优势,通过客户互荐、资源互换、功能互补,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财富管理服务,构建起“财富管理-资产管理-投资银行”正向反馈的价值链条。

创新普惠金融服务生态

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要重点关注薄弱环节,努力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和满意度。

在新阶段,如何跳出传统的普惠金融信贷服务,“走出”银行网点,将金融广泛融入企业经营、创新创业、服务民生等各种场景,从“量”的拓展,进入到“质”的提升?

面对市场主体放量下沉、业态不断变化的趋势,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在“技术赋能”的同时做到“服务弯腰”,深耕长尾市场,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一方面,从体制机制着手,将普惠金融纳入全行战略,推进专业团队建设,完善“敢贷、愿贷”制度配套;另一方面,以金融科技为抓手,将供应链金融作为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有效突破。

上海银行积极整合各类数据信息,构建以“上行e链”为核心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将客户体验作为产品服务的根本,立足简便、快捷的客户诉求,打造普惠标准化产品体系。

此前,上海银行杭州分行与某电器集团通过上行e链合作,通过其上游众多小微供应商盘活应收账款,有效解决了上游资金周转难题。

“我们聚焦小微企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需求,以点带链,以链带面,不断创新普惠型产业链、供应链服务模式,通过‘单链探索——多链复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积极为供应链、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提供综合信贷支持,与核心企业共建‘产业+金融’生态,赋能全链条价值提升。”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赋能最大限度提升服务速度和效率,审核由繁化简。据悉,“上行e链”实现了与企业端采购提货平台无缝对接,使经销商企业不用跑银行网点,便可自助发起融资申请,实现在线申请、在线签约、在线提货、在线提还款的全线上操作模式。

随着监管要求的持续提高、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金融与科技日益融合,普惠金融也呈现出跨领域、跨业务之势,对银行机构增强经营合力、统筹资源提出了更高要求。

对此,上海银行把握普惠客户涉及行业广的特点,着力推进基于细分领域的产品创新,与科创金融联动,通过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投贷联动等,改变原有重资产融资模式,形成系统化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着眼生态搭建,联动政、会、银、企,构建多方协同一体的普惠金融服务生态合作圈,整合优势资源,构建“线上+线下”“场景+平台”的服务体系,提高客户服务能力,优化客户服务体验。

在与园区联动上,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加强与所在区域委办局、街道对接,与小微企业开展建联活动,积极寻求业务合作,共同打造“场景+金融”融合生态圈,为小微企业提供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

为提升普惠金融服务能效,上海银行杭州分行全面推行“普惠+运营”集中作业模式,通过前中后台高效能运作,实现流程集约、时效提升,释放营销端产能,防范操作风险。

普惠与价值创造共生

浙江的数字化改革,全面打通了政务领域信息孤岛,实现了公共数据按需共享,这为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普惠金融业务在数字化转型和线上化发展提供机遇,也使之能在普惠金融战略指引下,提升了长尾用户的覆盖面和可得性。

传统金融中,财务信息不健全、资产积累不充分的小微企业往往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如何将企业的信息与数据转化为信用,是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关键。

在上海银行此前打造的智能风控“魔镜”项目中,共涉及信贷、工商、征信、司法、关联企业等十几个数据维度逾1200个指标变量,涉及的八大类行业按企业规模分类共调优十个模型,实现了批量化、多维度快速评价,有效扩充商户经营数据来源,提升客户画像精准度,不断加强普惠金融能力建设。

通过整合普惠数据,上海银行杭州分行了构建用户标签画像体系,将客户细分进行精细化管理;对行内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洞察客户特征,形成客户标签库,对客户进行分群管理,精准获客。如:针对分行优质宅即贷客户,向其营销宅信贷产品;针对高科技企业,重点营销科创助业贷产品。

此外,由于普惠金融客户群体行业分散、点多面广,传统金融一直难以解决业务规模小、成本高的问题,制约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上海银行按照“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路径,有序推动以数字化破解普惠金融发展问题。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借助数据化,汇聚整合内外部各类数据资源,打通客户需求与产品实现、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价值实现之路,使产品服务更高效便捷地触达更多客户。另一方面,将智能化作为解决问题的抓手,充分运用大数据、AI等新技术,加强从服务、运营到风控的体系化建设,为更好服务普惠客户创新赋能,最终打通普惠服务与价值创造之路。

在提升客户黏性和综合价值贡献上,上海银行杭州分行推动客户一体化经营,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打造“轻渠道”服务平台,拓展批量平台化获客渠道,建立合作共赢的渠道合作关系,通过与引入资方提升渠道客户引流引客能力,通过渠道助力分行扩大对优质核心企业和平台业务合作、通过产品带动提升合作黏性,通过批量业务,加强基础客群建设。

借助基于大数据的风控模式创新,上海银行杭州分行还构建了多维度风险数据画像、普惠风险计量模型、数字化预警规则等,完善数字化风控手段,建立全流程数字化普惠风控能力,将金融活水从核心企业向上下游延伸。

上海银行杭州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响应国家政策,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社会责任,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为居民财富增值和实体经济搭建起稳健桥梁,让千村万企、百姓民生享受到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完)

浙江省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