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优惠政策

关于池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发布时间:2021-09-01 04:51:37

  中共池州市委 池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池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  

  总体构想的意见  

  池发〔2010〕5号  

  (2010年5月19日)  

  为全面贯彻落实《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根据《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结合池州实际,现提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总体构想的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加快赶超、跨越发展”为主题,坚持彰显特色、发挥优势,自主创新、科学承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强化基础、创新体制,努力将池州建设成为空间布局优化示范区、特色产业集群示范区、循环经济示范区、自主创新示范区、新城建设示范区、科学跨越崛起示范区。  

  二、战略目标  

  到2015年,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半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两番,力争达到15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两番半,力争达到450亿元,在全省实现“总量居中、人均居前、速度居先、环境居优”。  

  三、战略步骤  

  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战略步骤,制订计划,分解目标,强力推进。  

  一年打基础:在2010年起步之年,夯实“五个基础”,即:规划体系配套衔接、起步区骨干路网配套成环、园中园招商取得突破、特色产业集群链条配套延伸、政策体系配套完善。  

  三年见成效:到2013年,彰显“四个成效”,即:集中区品牌效应基本形成、千亿产业群基本形成、自主创新引领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科学承接产业转移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五年大发展:到2015年,实现“四大发展”,即:经济实力大跨越、产业结构大升级、空间布局大优化、城乡统筹大协调、人民生活大提升,池州建设成为“名山秀水、民富市强、民和政通、名城宜居”的江南绿城。  

  四、战略支撑  

  (一)产业群支撑。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的模式,借助行业内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的力量,制定产业链延伸的技术路线,谋划重大产业项目和市场推进措施,着力打造千亿新材料产业集群、千亿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和千亿旅游文化创意服务产业集群。  

  (二)工业化支撑。坚持以工业化为核心,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壮大主导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着力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突破,加快工业产业技术创新升级,工业化率力争年均提高3个百分点,到2015年力争工业化水平达到50%。  

  (三)城镇化支撑。坚持把城镇化作为最大的内需,进一步加强主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吸纳人口和就业能力,提高辐射带动力、产业支撑力和综合承载力。依托工业园区或工业集中区,强化县城和中心镇集聚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层次高、辐射力强的专业镇和若干各具特色的中小城市,城镇化率力争年均提高2个百分点,2015年城镇化率力争达到52%。  

  (四)人才支撑。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创新人才引进、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和培养工程,建立与承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公共实训基地和应用技术研究院,在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依托骨干企业和研发平台建设,吸纳一批高端人才。做大做强池州学院、池州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池州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技师学院、动漫学院、人口学院,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五、战略环境  

  (一)政策环境。全面贯彻国家和省加强示范区建设的支持政策。除法律、法规明确禁止外,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领域努力探索,制定更为灵活、更具突破性的支持政策,切实降低承接产业的制度成本。  

  (二)法制环境。将依法行政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机制,依法清理、精减行政审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事项,在产业集中区和开发园区内免收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着力打造“无赋费园区”,切实降低承接产业的交易成本。  

  (三)空间环境。坚持沿江开发、腹地保护理念,着力优化承接空间布局,促进沿江产业高集聚化、交通高便捷化、要素高流动化,着力形成沿江联动发展、错位发展、集群发展、特色发展的开发格局,切实降低配套、物流和商务成本。  

  (四)交通环境。以发达完善的外通内畅公路网络为骨干,以快速铁路和城际铁路为支撑,以通江达海的内河运输体系为重点,以九华山机场等站场为衔接,打造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强化皖江城市组团联系,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外部高速通道;加强城市内部组团联系,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的内部快速通道;优化城区园区景区道路连接,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条件;改善航道通行条件,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水路运输能力;加快站场建设,促进公铁水空联运的有机协调发展。  

  (五)防洪保安环境。加快主城区、大同圩、同义圩、广丰圩、有庆圩等圩区堤防加固和扩标升级。按照20年一遇的排涝标准,加快沿江泵站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增加装机容量,新增泄洪通道,全市重点开发区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  

  (六)服务环境。深化和完善“一费清、一门进、一章结”的行政服务措施,全面推行保姆式服务,进一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提高办事效率,全面落实亲商、安商、富商的各项政策措施,真正形成“进了池州门,就是池州人”;“到了池州市,处处好办事”的社会范围。  

  六、战略突破口  

  (一)加快集中区建设。按照“开发沿江一线、保护腹地一片”的空间思路和“生态统筹、突出重点、组团布局、串珠成片”的规划理念,将铜九铁路线以北的滨江沿线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开发区域,着力打造东部经济区组团、前江组团、大渡口组团、香隅组团、青阳组团等五大组团,其中:东部经济区组团220平方公里,前江组团80平方公里,大渡口组团35平方公里,香隅组团50平方公里、青阳组团50平方公里。争取将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济祁高速)以东的沿江区域列入安池铜产业集中区东部片区,东部经济区挤入省直管的集中区起步区;将大渡口、前江、东流、香隅等沿江区域列入安池铜产业集中区的西片区。着力拉开集中区主框架,高起点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  

  (二)主攻“园中园”招商。制订各具特色的“园中园”优惠政策,加强与央企及沿海发达地区政府、商会、开发区、大企业对接,采取“共建园”、“托管园”等方式建设“园中园”,大规模、集群式、高效率承接产业转移。  

  (三)加强与央企(大企业)对接。按照“引进一个龙头就是做成一个产业”的理念,盯紧有意向的央企,采取特殊政策,加强与央企(大企业)合作对接,开工建设一批有牵动性的重大产业转移项目,合作建设“园中园”。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将土地整治与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在沿江重点开发区域大力推进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同时,按照“一个重点开发区域就是一个新城区”的定位,加快沿江中心镇建设,促进用地集约、人口集中、城镇提升。  

  七、战略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市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指挥部,从有关单位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常设的指挥部办公室,下设综合组、城镇规划组、产业项目承接组、融资组、基础设施组、宣传组、督查组,扎实推进示范区建设各项工作。  

  (二)强化政策支持。各地各有关部门按照“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审批最少、行政收费最少”的要求,出台保障承接产业转移的操作性强的支持政策。  

  (三)强化目标管理。市指挥部办公室要制定分年度的目标任务,建立示范区建设目标任务责任制,将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市政府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实施《规划》的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依据。

池州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