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政策规划

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2006年1月12日)

发布时间:2014-07-16 16:35:13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实现经济转型目标的关键时期,是推进超常发展、建设和谐阜新的重要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制定和实施《阜新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阜新转型复兴和加快阜新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阜新正处在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

  “十五”时期,是阜新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是阜新经济转型启动并不断推进的五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五年,是全市人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里,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紧紧抓住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的机遇,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加快发展,开创了阜新发展史上的新纪元,提前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全市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地区生产总值五年翻一番以上,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同步增长,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17.7%;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是“九五”时期的2.2倍,实施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326个;经济转型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框架初步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成果显著,县区经济增长超过两倍;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10.5%;各项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效果明显,民营经济占据“半壁江山”;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直接利用外资额、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46.4%、35%;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市五年植树造林321.5万亩,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采煤沉陷区治理一期工程基本完成,棚户区改造工程开始实施;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4.3%,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17万人实现就业和再就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军民关系更加紧密,民族团结不断巩固;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保持了政治安定和社会稳定。这些发展成果,为“十一五”时期实现新一轮转型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

  “十五”时期,我们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转型,一心一意谋发展,积累了一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一是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突破常规,不断新我,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二是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阜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三是坚持“自力更生、龙头牵动、科技支撑、民营为主、市场运作”的经济转型基本方针,始终把握转型发展的正确方向;四是坚持扩大开放,把大开放作为解决一切发展问题的“金钥匙”,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外部推力;五是坚持深化改革,把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内在动力;六是坚持政治力、经济力、文化力的有机融合,统筹协调各方各界关系,凝聚成推进转型发展的整体合力;七是坚持以人为本,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让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八是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努力建设一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继续开创阜新转型发展的新局面至关重要。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阜新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产业继续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向我国转移,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南资北移的趋势十分明显,有利于我市吸引国内资本,加强合资合作;从省内看,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三大经济区域”的确立,特别是“锦州湾”整体开发,有利于我市承接沈阳中部城市群和辽西沿海经济区的双重辐射,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从我市看,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继续推进,“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试点逐步实施,其政策效应将进一步显现,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进入快速生长期,能源、土地、交通、劳动力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也将更加突出,这对我市实现新一轮经济高速增长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

  同时,阜新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家和地区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全国各地和省内各市竞相发展,形势逼人,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应该看到,制约我市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总量小、外向度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发展不平衡,人才技术短缺、就业压力较大、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等问题仍很突出,发展处于“爬陡坡”的状态。可以说,未来五年,我市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形势,但从总体看,推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不断增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为此,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增强忧患意识,以宽广的胸怀和世界眼光,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审时度势,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围绕经济转型这条主线,突出推动超常发展与构建和谐阜新两大主题,全面实施改革开放、工业兴市、强县壮区、科教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绿色精美活力阜新”,基本实现经济转型目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目标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创新进取,扎实苦干,励精图治,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1、重要标志:

  (1)实现转型初期确定的经济转型基本目标;(2)全市生产总值翻一番以上,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省排序升位;(3)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实现县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双倍增”,省内排位前移;(5)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6)争创国家级生态示范市;(7)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8)形成比较完整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卫生、全民健身创新体系。

  2、主要目标: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年均递增1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亿元,年均递增11%;第二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年均递增22%;第三产业增加值125亿元,年均递增15.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五年净增1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6亿元,年均递增17%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600亿元以上,比“十五”时期增长1.5倍。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主导产业规模扩大,占工业增加值的30%以上;支柱产业呈集群化发展,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60%。煤炭产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到10%以下。

  ——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科技进步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稳步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在全市整体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循环经济形成若干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0%以上;“百万农民致富工程”主要指标基本完成;全市农村每年输出劳务超过18万人次;力争实现村村通油路和村村通有线电视;农村城镇化水平达到22%以上。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果。两年内全部完成国有企业改制;混合所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民营经济比重达到70%以上;政府职能转变基本适应新体制要求;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利用外资额和外贸出口额年均增长25%和20%以上。

  ——城乡市场进一步繁荣。城市中心商业区规模扩大,城乡各类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形成体系,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8%;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大外环建成通车,城市框架扩大到80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65公里,人均高速公路里程居全省前列;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部完成;五年新增住宅面积550万平方米。 

  ——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新增绿地178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城市空气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天数达到80%以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实现就业再就业15万人以上;城镇低保人员下降到15万人左右;城市居民人均住房达到18平方米;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0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00元,年均增长13%; 

  ——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人口与计划生育、体育、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党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坚持工业兴市,积极构建“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合理经济结构

  1、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以建设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为目标,以发展食品工业为重点,推进主导产业优化和升级,提高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力和贡献率。以加工企业为龙头,打造和延伸20个以上农业产业化链条,形成畜禽、乳品、粮油、食用菌、果蔬、酒类及其它饮品、木制品、饲料和皮革九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系列。围绕九大系列,建设一批主导产业的重点项目。加快沈阳乳业彰武分公司乳制品加工和阜新东阿阿胶加工项目建设进程;争取韩伟集团加工蛋粉、熟食项目尽早开工;抓紧建设阜新大江熟食加工项目和阜新双汇接续项目;积极建设天诚花生加工和辽宁田园食用菌加工项目;大力推进科威、辉山和溢思通等饲料加工项目建设;抓好新金隆木业、大洋木业和飞雪木业等木材深加工项目建设;搞好北方毛革加工油鞣革及生态皮革项目建设。到2010年,全市主导产业增加值达到5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2、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整合产业资源,加强政策引导,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推进支柱产业集群化发展。巩固提高现有支柱产业。加快艾友、八道壕、东梁三个煤矿改扩建和内蒙白音华煤田的开发;争取电厂三期、金山煤矸石热电厂尽快投产和彰武电厂一期尽早开工建设;力争香港力劲、德尔机械、杰生铜业二期等机械冶金技改项目尽早实施;加快恒瑞科技、鹰山水泥、大金钢构等新型建材技改项目建设。加快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积极推进华能、辽能、奥创、凯迪和金山“百万千瓦风电场”建设,打造“风电之城”;以发展氟化工、煤化工、含氟医药中间体等产品为重点,新建并引进一批项目,发展壮大化工医药产业;以开发生产羊毛精纺面料、羊毛衫、北派女装等产品为重点,新建和改造一批项目,加快发展纺织服装业;以开发新型电力电子元器件为重点,建设一批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项目,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到2010年,全市将形成风电、煤化工、精细化工、生物制药、服装、电子等一批新兴支柱产业。

  3、培育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坚持把培育和引进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作为提升主导产业、壮大支柱产业的重要途径,建设一批规模大、实力强、效益好、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主业竞争优势明显、带动力强的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形成名牌产品众多、规模结构合理、产业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开展“工业年”活动,实施“5510工程”,到2010年,全市培育壮大50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骨干企业群体、引进建设50个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重点工业项目、培育引进10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优势产业集群。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设备,下大力气培育发展名牌产品;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注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拥有自己的品牌。到2010年,市以上名牌产品发展到120种以上,其中省以上名牌产品30种以上。同时,积极引进名牌产品,带动并形成一批“专、精、特、深”的中小企业群,实行名牌产品区域配套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

  (二)统筹城乡发展,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构建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坚持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以龙头企业为牵动,以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完善农民利益连结机制为核心,推动农业生产向优良品种集中,经营向专业小区集中,加工向龙头企业集中,逐步形成生产专业化、加工工厂化、营销市场化的农业产业化新格局。在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以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积极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方向发展。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努力建设一批畜牧业、特色种植业和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优势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不断完善“生产基地+龙头企业+销售市场”的一体化经营模式,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有效融合和搭接,拉长产业链条,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大力发展保护地生产和“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户,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和附加值。发展绿色经济,到2010年,全市实现农产品无公害化,绿色产品认证100个,基地达到150万亩;有机产品认证20个,基地达到20万亩。发展饲料饲草产业,推进畜牧业发展,建设辽宁畜牧业基地。强化农业支持体系建设,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强地力培养,搞好人工增雨,科学使用化肥、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推动县区经济新发展。实施“强县壮区”战略,落实支持县区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培育一批牵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形成独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和名优产品,推进县区经济超常发展,努力实现“双倍增”目标。大力招商引资,主攻民营经济、培育特色经济、发展配套经济、提升劳务经济,引导企业进园区,促进县区经济上规模、上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县区工业,加强产品配套衔接,促进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积极发展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提高延伸开发能力和整体配套水平;以发展“两高两低”产业为重点,形成一批技术水平先进的企业群体,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改造和提升现有生产能力,以工业带动现代农业、现代流通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积极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街委经济,不断增强基层经济实力。 

  3、健全新组织和造就新农民。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为农民服务”的基本方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健全完善各类公共服务组织,围绕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各类行业协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专业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加强乡镇“五站两所”建设,切实转变职能,重点围绕服务“三农”,特别是在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发、示范、培训和推广等方面发挥作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完善村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民主管理体制,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力。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快校舍改造,完善助学机制,不断提高农民接受教育程度;大力开展农民致富技能和外出劳务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的致富本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加强县级医疗机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建设,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积极推进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完善村镇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自觉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全面提升农民的素质修养。

  4、实现村容村貌新改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四清四改”为基本标准,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和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2006年开始,全市选择20个行政村进行新农村建设试点,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发挥其示范作用。继续搞好农村乡镇驻地绿化、公路绿化和村屯绿化;加强乡村公路建设,继续实施村村通油路工程;积极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增加电话拥有量,力争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加强饮水安全工程和新型适用民宅建设,强化垃圾收集和处理,不断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立足发展农村工商业和产业集聚,加强县城和中心城镇建设,建设10个样板乡镇,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产业兴镇,把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结合起来,吸引乡村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推进小城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农民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物流中心建设为依托,以专业物流企业的培育和引进为重点,以基础设施、信息和政策三大体系建设为支撑,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充分利用锦阜、沈彰、铁阜、阜朝高速公路,新义、大郑和巴新铁路,城市大外环和城乡公路干线等交通网络,搭建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将生产加工、物资供应及货主、用户联结起来,带动现代物流发展,建设具有较大规模和较强辐射力的物流中心。通过政策导向,依托优势产品,积极培育农产品、工业品和煤炭三大物流体系。到201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度重视会计、法律、信息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高金融企业的资产质量和赢利能力,加强对农村和农民的服务,努力解决工商企业发展资金问题;增加保险服务项目,积极开辟农村保险市场;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企业、个人信用制度。

  2、打造传统服务业新优势。坚持用现代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调整流通业所有制结构、业态结构、规模组织结构和城乡分布结构,做大做强商贸流通业。积极推广连锁经营、仓储超市、物流配送、销售代理、电子商务等服务方式,促进新型商业的发展。积极实施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开展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搞好阜、彰两县试点工作。坚持科学规划,整合商业资源,加强中心城区大商城、大商场建设,提高经营档次和辐射功能。进一步加强蔬菜、奶制品、肉蛋制品、粮食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建筑装饰材料、家具、电子商务、轻工产品、花卉等专业市场建设。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要突破150亿元。

  3、发展需求潜力大的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以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为目标,重点推进瑞应寺、大清沟、海棠山和海州矿国家矿山公园等精品项目建设,全力打造藏传佛教朝觐、大漠生态度假和煤海矿山科考三大品牌,大力开发独具特色的玛瑙、麦饭石等旅游商品,努力把玛瑙业做大做强,使阜新玛瑙工艺品占领国内外市场。“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业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继续做大房地产业。利用沉陷区二期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的良好契机,搞好城南、高德、新邱等居民新区建设,建设一批经济适用和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强便民利民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推进社区服务的产业化经营,完善保健养老、公共服务、保洁保安等社区服务功能。

  (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技进步

  1、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等关键技术进行科技攻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形成集成创新基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基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强技术中心建设,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创建科技型企业。积极促进企业与科技部、中国科协、清华大学、辽工大、省农科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为推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技术研发、孵化和产业化的基地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创新,建立支持自主创新的科技投入体制。健全科技市场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科研单位到阜新创办科研基地和中试基地,促进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信息的充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强技术咨询、技术转让等中介服务,推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2、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积极培育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和生物制药等高技术产业,重点发展双向拉伸聚脂电工膜、电子芯片、汽车动力转向泵、电子玻璃、聚四氟乙烯树脂等产品,形成一批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构建阜新高技术产业的集成优势和特色优势。到2010年,科技进步在全市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30%,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积极利用先进的技术成果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物资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优势产业的投入,实现由要素驱动型增长向创新驱动型增长的转变。

  3、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政府推动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达到160亿元,比“十五”增加一倍,年均增长20%。要全面实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加工业、传统农业和传统服务业进行改造,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支持和鼓励企业利用自主技术、知识、管理等生产要素进行自我技术改造,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水平。支持和鼓励境内技术研究机构的科技人员以入股、知识与管理能力折股等方式参与技术改造,获得股权或期权。

  (五)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不断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1、提高城市功能和带动力。城市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生态绿化、文化生活、社会治安、公共管理服务等方面适宜居住者要求,能够为市民提供就业和发展机会,具有推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集散、辐射和带动能力,形成功能齐全、独具特色的现代城市形象和发展环境。积极发展大交通,配合国家和省建设好沈彰、铁阜、阜朝、彰通四条高速公路,尽早建成新邱至内蒙巴彦乌拉镇地方铁路,开展沟奈高速公路前期工作,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城市大外环,使全市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使阜新市区和彰武县城成为连接三省、五市的两大交通节点。加强交通管理,办好货运和客运市场,提升设施档次,完善服务功能。更新改造城市给水、供热、煤气、排水管网和城乡电网,搞好矿区和棚户改造新区的供水、供热、供电等公共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城市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需要。尽快完成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使用,抓紧建设5.3万吨/日矿井水回收利用和5万吨中水回用工程,尽早建成白石水库15万吨引水工程,保证城乡生产生活用水需求。新建阜北、六家子、水泉和彰武一次变,新建和改造220千伏线路8条,保证城乡发展用电。加强城市高速公路出入口建设,作好高德公铁立交桥建设规划。加快市区街巷道路改造,提高道路标准和承载能力。搞好城市美化和亮化,增加精美标志性建筑和凸现欧式风格,增加路灯和霓虹灯广告,进一步提高城市品位。

  2、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建设国家级生态示范市为目标,大搞植树种草,强化风沙治理,推进封山禁牧,加强“三大工程、两大体系、三个基地、一条林带”建设,提高全市生态建设水平。积极开展小流域治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科学合理开发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特别是利用好云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农村河滩绿化和荒山绿化,搞好自然保护区建设,争取将章古台、老鹰山和关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城市环城绿化带、大外环绿化带、路网绿化带和环水系绿化带建设,重点区域和部位采取簇团绿化和镶嵌绿化方式,逐步形成“圈”“带”“块”一体的绿化体系,建设园林景观。加强城市绿地、湿地和水系建设,实施细河二期和其它河流治理,增加水面,形成优美的城市环境。搞好环境污染治理,完善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工业固体废物处理系统;加强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和节约利用。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继续搞好矸石山治理、矿区废弃地复垦和海州矿地质灾害整治。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大力发展火电,积极发展风电、煤层气发电,加强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提高可再生资源的回收和再利用率。实施重大节能、节水工程,加快资源节约技术的开发、示范和利用,积极扶持重点行业和企业新上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改造项目。增强全民节约意识,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广泛开展创建节约型城市、节约型政府、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农业、节约型社区活动,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4、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争创循环经济试点市”为目标,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利用伴生资源和废弃物开发新资源,以延伸开发和深加工创造效益。积极推进煤变油、煤气化、煤液化、煤化工一体化;鼓励利用发电炉渣、硅钙渣生产水泥,利用煤矸石发电和粉煤灰制砖,利用废气提取二氧化碳,净化矿井水为工业用水,形成低成本、零排放、零污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努力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的高效化和清洁化水平。拉长和延伸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实行资源全过程循环利用和污染物源头削减处理,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的工业生态链网。加快60万吨甲醇、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利用、矿井水净化和中水回用等项目建设。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技术标准体系,真正走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六)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1、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高度重视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强城乡薄弱学校改造,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企业化进程;引导职业教育面向社会调整办学结构,扩大招生规模,为转型发展培养更多的适用型人才;采取引进外资办学、吸收社会资本联合办学、校企联合办学等方式,推进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努力办好高等教育,支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在阜新做大做强,建立产学研基地,增设相关学科,为当地培养更多的适用人才。支持民办教育,发展网络教育,加强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不断提高教育水平。按照省政府要求,到2010年,全市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12年以上;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达标率达到5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教育环境建设和资源管理,逐步解决教育不公、发展不均等问题。    

  2、积极推进文化力建设。实施大文化战略,建立健全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广场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打造一批知名文化品牌,推出更多的文化精品。合理开发利用文物资源,加强档案工作,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加强新闻出版工作,搞好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发展文化产业,推动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开展哲学和社会科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加快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搞好全市广播电视网络的整合开发,建立数字传输系统,逐步实现节目制作与播出数字化、自动化,尽早完成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和有线数字电视平移工作,推进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3、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力。积极防治职业病和地方病,加强人畜共患疾病、艾滋病和结核病等传染疾病的防控;强化动物预防检疫体系建设。到2010年,市级疾病防控中心达到省内一流水平。积极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继续抓好“篮球城”建设和篮球、赛艇、举重国家后备人才基地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群众体质。

  (七)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推动和谐阜新建设

  1、继续把扩大就业摆在突出的位置。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人员,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城乡服务业,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建立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长效机制,使下岗失业人员稳定就业;降低就业门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援助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彻底消除“零就业家庭”。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确保年均培训各层次技能人才3万人以上。办好劳动力市场,促进城市居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积极组织劳务输出,提升劳务经济水平。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

  2、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行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制度,抓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逐步建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补充医疗保险、社会医疗救助相结合的多层次医疗保险体系。强化失业保险的社会保障功能,完善失业保险基金市级统筹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基金收缴率,逐步提高社保水平和最低生活费标准。积极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医疗救助、住房援助、就学资助和应急救助等制度。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逐步把个体户、私企雇工和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积极发展老年业和老龄产业。切实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

  3、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的投入,加快阜蒙县和民族乡镇经济和社会发展。支持发展蒙医、蒙药等民族医药事业,挖掘和开发民族文化遗产,尊重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健全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培养工作机制。

  4、不断提高贫困群众的生活水平。坚持转型发展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好经常性的扶贫帮困工作,推进扶贫开发和扶贫帮困不断取得实效。创新扶贫开发机制,结合“百万农民致富工程”,因地制宜的搞好开发式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致富项目,到2010年,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3000元;继续推行产业化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扶贫、移民扶贫和社会帮扶,开展农村低保,把4.5万特困农民纳入扶持范围。积极开发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到2007年全部完成221万平方米城市集中连片棚户区改造任务,2006年全部完成采煤沉陷区治理工程,不断改善城乡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

  5、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安全。以建设平安阜新为目标,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城乡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认真搞好安全生产,强化对食品、药品、饮食卫生、危险化学品和交通安全的监督,坚决遏制重特大灾害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安全。加强气象、水文、地震等预测预报,保证国家和人民群众的财产不受损失。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应对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建立信访信息及反馈系统和高效信访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和解决利益矛盾,妥善处置群体访事件。加强人防、民防和民兵预备役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四、“十一五”阜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1、进一步创新发展理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破常规,不断新我,推进发展理念的创新,实现更快更好发展。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增加地区经济总量、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缩小与省内其它地区差距为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阜新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坚持速度与质量、效益相统一,既要重视发展的快速度,又要重视发展的高质量,实现速度与效益同步增长。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决遏制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取发展的生产方式,把发展建立在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的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坚持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既要重视经济发展,还要重视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发展。

  2、积极推进发展模式创新。采用促进经济增长的先进模式和有效方式,推动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到质的转变。全力实施经济转型试点和“两个机制”试点工作,促进产业转换、体制转轨、开放重心转移和城市形态转型,努力实现经济转型基本目标。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产业升级,增加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积极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构建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营销和社会化服务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经济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约发展、协调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项目建设,通过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支持和鼓励民营经济形成全市经济的主体;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构建“大商品、大市场、大流通”的现代流通格局。

  3、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发展。高度重视并注意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打造利民、惠民、富民工程,使人民群众充分享受转型发展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福祉。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加强科技普及,提高人民群众素质,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阜新的资源优势和存量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客商来阜投资兴业。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商投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投资高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创新招商方式,推动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坚持境外招商和域外招商“双项推进”,实行外资、内资和项目、技术、管理“多项共引”,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努力实现世界知名企业和国内大公司参与我市转型发展的新突破;国内外客商投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项目的新突破;内外资参与国企改组改造的新突破;民营资本投资项目建设的新突破;为大企业、大集团建设配套基地的新突破;引进高素质人才、先进技术和管理的新突破;外地政府、国内外企业驻阜机构数量、规格的新突破。

  2、积极开拓国际国内市场。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不断扩大出口贸易,引导和支持有条件、有实力的各类企业开展境外、域外投资经营、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加强出口基地建设,发展外向型农业,培育出口加工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不断增加出口品种和规模。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在支持纺织、机电传统产品出口的同时,千方百计扩大农畜产品出口,积极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工业品出口,增加高技术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

  3、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利用阜新具有沿海城市、临近沈阳和面向锦州湾的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与经济合作,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形成与这些地区间的“错位发展”和同利共赢。

  4、进一步搞好各类园区建设。积极办好各类园区,增强园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和容纳力,使之成为产业集聚、项目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以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规划形成一批电子、建材、食品、橡胶工业园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依托,形成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园区;阜、彰两县和新邱、清河门两区都要规划形成一批工业集中区。园区建设要突出产业特色和产品特点,形成投资环境长效机制,同时,积极发展配套产业和产品,形成衔接配套的产业集群。发挥各类园区技术集中和产业集聚的效应,加强创业中心和“孵化”基地建设,搞好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打造产品品牌,不断增强产品竞争力。

  5、积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把投资环境建设作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外商投资审批体制,规范行政许可行为,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建立和完善项目建设全方位服务体系和经常性服务体系,创造“优质、高效、文明”的服务环境。完善招商引资法律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正、公平、规范”的法治环境。规范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收费制度,完善吸引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打破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维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创造“平等、互惠、开放”的市场环境。

  (三)深化各项改革,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

  1、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整体合资和股份制改造为重点,坚定不移地推进国企改革,做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争取两年内全部完成国有企业转制任务,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转制企业要以健全制衡机制为重点,不断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培育具备条件的公司整体上市,支持我市企业与国际国内大公司、大企业集团进行合作,挂靠上市,力争“十一五”期末,我市要有两家上市公司。深化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改革,不断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调整和规范劳动关系,切实维护职工利益。积极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管理、监督和运营,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确保国有资产的有效整合和保值增值。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放开、放手、放活的原则,完善和落实各项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放宽市场准入,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引导民营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推进体制机制创新。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合资合作、整体收购、兼并重组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的改组、改制和改造。支持民营资本以各种投资方式参与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对民营经济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技术合作等方面给予支持。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水平,依法保护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权益。

  3、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尽快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认真落实土地延包政策,完善农户间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林权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农村林业、水利管理新体制。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逐步将农村各种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新型经济实体。搞好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培育多元化农技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供销社改革,用现代物流方式改造传统经营网络,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推进以股份制为内容的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

  4、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标,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按照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原则,强化各级政府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建设依法行政政府;围绕建立高效政务服务体系、创新行政服务方式,建设高效务实政府;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依法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建设亲民诚信政府;积极推行政务公开,完善听证制度和新闻发布制度,增强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政府行为的规范性,建设阳光透明政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建设清正廉洁政府。积极稳妥地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精简合并职能交叉重复的部门,推进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财政开源节流,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5、积极推进社会事业改革。根据事业单位的功能和属性,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优化科技结构,整合科技资源,推动应用型科研院所向企业化转型,尽快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科技创新和科技共建、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探索办学模式和运作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努力实现教育体制创新。积极引导企业投资文化产业,推动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稳步推进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深化药品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医疗机构多方合资合作。加快体育社会化、产业化进程,引入社会资本投资体育设施。积极推进公用事业改革,鼓励运用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和国外资本投资改造城镇公用事业,加快市政建设投资多元化、市政管理企业化、供气供热和水务经营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规范科学的城市公用管理体系。

  (四)积极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1、大力推进人才资源开发。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把强化人才资本积累、改善人才资本结构、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措施,加快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使人才资本的培育、累积与合理利用形成良性循环。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引进和培养并重的原则,加强党政领导人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构建有利于创新和推进转型发展的人才支持系统。积极推进人才智力资源开发,不断扩大人才储备基数,提高我市人力资本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市场,合理安置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

  2、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到2010年,全市力争培养200名以上高层次专门人才和30名以上国际商务法律人才。积极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普通技术人才,实施“一村两名大学生”工程和“绿色证书工程”,到2010年,力争实现每村具有3名以上农业及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采取有效措施留住用好现有人才,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继续推行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人员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以政府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采取持股、技术入股、提高薪酬等灵活措施,鼓励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建功立业。

  3、积极引进人才和智力。实施聚才工程,完善人才引进载体,多渠道、多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鼓励用人单位加强与上级部门、市内外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等联系,以兼职、咨询、讲学、短期聘用、科研和技术合作、技术入股等方式引进人才。坚持用项目吸附人才,与重大课题攻关和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吸引更多的国内外高级专门人才参与我市经济建设。积极开展引进智力工作,拓宽引进国外专家智力的合作渠道,努力搭建与外国专家进行项目、智力、人才对接的平台。进一步发挥市委、市政府聘请的经济发展顾问的作用,为他们献计献策创造良好的条件。

  (五)发挥政治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切实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关键在党。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自觉把“五力七者”的先进性基本要求转化为实际行动,更好地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推进超常发展和建设和谐阜新两大主题,完善工作方式和机制,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根据“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 制定政策、营造环境”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注意解决关系改革、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积极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的综合协调,确保各项重大部署得到贯彻落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建立领导联系重大事项责任制,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热点和难点问题。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群众,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创新、创业、创造”精神,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思想凝聚力。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认真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主线,不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突出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进步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精心组织玉龙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建设和谐阜新,争做文明市民”为主题,开展创建和谐社区、村屯活动,提高城乡整体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文明型、服务型机关、“规范执法、文明服务”和“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推进行业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全市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

  3、不断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积极推进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巩固和发展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加强新时期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支持工会履行职责,维护职工权益;发挥共青团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先锋队作用;调动广大妇女建设阜新的积极性。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依法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加快司法体制改革,创新司法机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制与网络,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制度。依法惩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社会稳定。

  4、进一步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和纪律处分条例,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有效的自律机制、防范机制和惩戒机制。坚持把反腐败寓于各项重大政策措施之中,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导致腐败的深层次问题。建立检查落实和奖惩机制,明确领导职责分工,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加强党内监督和行政监督,把查处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环节。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

  5、努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以提高工作能力为目标,以加强作风建设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牢记党的宗旨,坚定党的信念,做到秉公办事、为政清廉。不断加强先进性建设,切实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利益关系的能力,务实创新的能力,在转型发展的实践中提高素质。深化“一人双岗”制度,转变工作作风,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保持和发扬“三气”精神、“三苦”斗志、“三印”作风和“三高”干劲,争当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干部,为推进我市转型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未来五年的任务艰巨而光荣。全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完成“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为实现转型复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主办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