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量.阜新市台办供图
蒙古贞风采.阜新市台办供图
蒙古族马上表演.阜新市台办供图
胡尔沁说书.阜新市台办供图
阜新敖包.阜新市台办供图
阜新市台办供图
阜新市台办供图
茹毛饮血,逐水而居,锻造了一个剽悍、勇猛的蒙古民族,也留存了独特的民俗民风,传承着人类悠久历史的民俗文化。
民间蒙古族民众笃信喇嘛教,在日常生活中,无论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盖房架屋都要做佛事活动;与此相呼应的还有海棠山、千佛山的摩崖造像。丰富的历史文化,必然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形态,逐步形成了民俗文化。如饮食文化中的“喇嘛炖肉”、“喇嘛羔”、“蒙古馅饼”,服饰文化习俗有蒙古男袍、女绣袍、马甲等;寺院经典舞蹈有查玛舞;还有蒙古族的歌会、好来宝、“祭敖包”、“那达慕”盛会等。民间工艺习俗有绘画、剪纸、风筝。文体游艺习俗有“跑黄河”、驴皮影、大秧歌等等,真是说不完、写不尽。这些民俗事项,不仅密切地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生存、发展、消亡、演变,而且以其特有的折光,反映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文化创造和人们的精神风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蒙古族的敖包文化。一曲《敖包相会》曾使敖包文化名扬海内外,而这首歌词的作者——著名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就出生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太平乡,《敖包相会》所反映的就是阜新蒙古族敖包文化的内容之一。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堆子”,即人工用木或土或石堆积而成的堆子。从象形意义上讲,它可代表天、地、山川。蒙古族在信仰喇嘛教之前,信奉萨满教,是敬重天、地、山川的。认为它们对人类有功,就加以崇拜,对之许下心愿,祈求幸福、平安,逐步演变成祭敖包这种习俗。信喇嘛教之后,这种习俗一直沿续下来。
走进阜新,您会发现,几乎蒙古族居住的地方都有敖包,不仅有单敖包,还有双敖包甚至是13敖包群;不仅有旗敖包,还有苏木及个户等不同等级的敖包。据有关人员调查,阜新地区曾有敖包275座。其中,尊贵显赫的关山旗敖包,直径36米,高18米,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敖包。每年在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大板镇举办的敖包节,不仅有祈神降福、保佑畜群、祈求风调雨顺的祭祀活动,还有规模盛大的那达慕大会。您在倍感新鲜、深受感染的同时,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阜新敖包文化作为蒙古族民俗体系中标志性符号的丰厚内涵和文化底蕴。
主办单位:辽宁省阜新市台湾事务办公室
华夏经纬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