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举村标志“尖尾岭”
广东通志
法云寺遗址
岭尾庙
杨一品夫人墓
在美丽富饶的海南岛东部万宁市礼纪镇,有一个遐尔闻名的“革命老苏区”名曰:贡举村。
贡举村土地面积7平方公里(不含高山),耕地面积2088亩。人口3500多人,劳力人口1500人,自恢复高考后有大学生168名,外出经商,务工人口285名。
贡举村古名民灶,原为那亮乡一图。和神州半岛一山相隔,同桥海村的南燕湾毗连,与在建神州半岛火车站相近。乃北宋元丰年间(1078)陵水县治所在地,知县刘奕在这里设立了陵水县最早的县学。
贡举,为明代前科举的官方用语,含荐举人才之意。贡举村的得名,据说和廖纪有关。嘉靖二年,他回故乡省亲祭祖,很重视地方的文化教育,经常在现三星小学一带“讲会”,就是讲学、辅导的意思。一时,万宁、陵水、三亚等地的生员、贡生、举人都云集听课,所以人们称其地为“贡举坡”,继有小商贸区“贡举墟”。1959年行政重新区划后,政府就把廖纪的祖居地张田和旧村、岭头、山园、新寨、石盘、张北七个村自然村合称作贡举大队(乡),归万宁县管辖。
贡举村,三面环山,青山环抱着的是广阔、平坦、肥沃的田野―贡举洋。当你来到贡举境内,首先跃入目帘的是如同金字塔一样挺拔的高山―尖尾岭(原名东岭)。尖尾岭两翼延绵起伏的是旧村、牛头和山园、大村岭,好象大鹏展翅,给人以腾飞的美感。“禁山”里古木仓天、郁郁葱葱。遍野长着小孩最喜欢吃的“大尼”(岗稔)石榴等果树,还有榕树、橄榄树等。现在最多的是硕果累累的槟榔。革命动乱时代,贡举村的群山曾是共产党安全的家园。
廖纪在法云寺读书作诗:“寺后峰阴合,阶前树影斜”,就是描写群山的优美景色。“不须赋远游,此地即丹丘”,把此地比喻成神仙居住的地方了,可见他热爱故里尽在字里行间。寺毁于民国十六年,但是跟寺南北相拱的,听说保护过他的历史文物“雷神庙”尚存,过去天旱时常供人们求雨而祭拜,《陵水县志》载“极灵,有求必应。”
贡举村,堪称“历史文化名村”。正是因为高山赋予了廖纪的仁爱,或许是肥沃的田野养育了聪明、能干、勇敢的贡举人。历经明、清、民国至今,贡举村学风蔚然、人才辈出。明代的廖纪从小随祖父有能,父亲廖宣移民河北东光,弘治三年登进士,历任文选郎中,吏部左、右侍郎。嘉靖初,任南京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嘉靖三年征拜吏部尚书、侍经筵。为六部九卿之首,又称作天官、太宰、冢宰。相当现代的中组部加人事部部长。官封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赠太保。乾隆年间的举人曾日景,任保定知县,长以书法,曾任官学咸安宫教习,听说执教过嘉庆王、陈昌齐等。民国时的曾三省远近闻名,是国党民多届国大代表,为海南大学创办人之一,其儿子曾龙、曾虎都是哈佛大学博士,二媳妇是美国加州大学校长(曾氏网信息)。而在抗美援朝战争、对越战争时都涌现出很多勇士、烈士如吴少光。
现代的名人有琼州大学原党委书记曾宪勇,万宁医院原院长曾庆强,二月花酒店老板曾良,五指山实业老板朱天宇,广东建筑集团高级工程师、经济师曹依水等。
贡举村在每个年代都立在社会发展的潮头,五十年代末万宁有句民谣“四月吃外洋,十月吃那亮”(意为粮食丰富)。六十年代种“波箩与霍香”。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是“甘蔗与胡椒”。
今天的贡举村,美誉“瓜菜之乡”。海南建省办大特区后的1991年,在村委书记曾庆江的带领下,贡举人民与时俱进,大量种植反季节瓜菜,“贡举品牌”备受青睐。秋天来了,满眼是金黄色的稻谷;冬天来了,看到的是各种碧绿、生机勃勃的瓜菜;春节后,就是父老们盼望已久的大丰收时候了。大卡车拉的是黑皮冬瓜,三轮车装的是泡椒、苦瓜、青瓜等,远销湖北、广东、北京等地。每个乡亲手上数着一沓沓钞票,脸上洋溢着发自心底的笑容。自从开始种植瓜菜以来,村里的经济得到良好的发展,贡举人“科技兴农夺高产,欢天喜地奔小康”,盖起了很多“瓜菜楼房” 。
无论何时,贡举人民不缺的是善良好义、刻苦读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的精神。老实巴交的农民都了解,“出门”才有大的奔头,廖天官的父亲廖宣,就是出门卖糖糕把他培养成材的。也知道,读书是最好的出路,最尊重的是读书人,赚多少钱也不如家里出个大学生光荣。
正是贡举村的地灵人杰和秀美的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名人墨客的慕名而访,万历年间,礼部尚书王弘诲(定安人)深情地写下:
尚书故里寒云外,
乔木人家夕照前。
沧海独馀东逝水,
葱笼佳气自年年。
著名文史专家王俞春先生和海南日报陈记者曾循那亮乡到陵水后,折返万宁礼纪,想寻访廖纪的事迹,但未果,语重心长地说“我最崇拜的海南历史名人就是丘濬和廖纪。贡举村是琼海、万宁、陵水地区比较有文化沉淀的地方。”
贡举村--- 廖纪故里,一个尚待结合历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农业开发的旅游型村庄。
(来源:南海网)
中共海南省委统一战线工作部(海南省台湾事务办公室)
投搞信箱:swtzbxjc@hainan.gov.cn